正负电子新闻
11月10日,加速器中心朱应顺研究员团队研制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超导四极短实验磁体在高能所超导厅垂测杜瓦中成功完成了低温励磁测试。
2022-11-23
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致开幕词。
2022-11-10
10月3日至11月2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完成了本年度第二次同步辐射专用光模式运行,共为用户提供有效机时675.58小时。
2022-11-04
近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发现了轴矢量粲偶素χc1(1P)的新产生方法,在历史上首次观测到正负电子湮灭直接产生非矢量粒子的过程,为强子物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2022-10-17
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应用基础研究的工具,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支撑原创性研究的“基础设施”,是布局未来战略考量的创新载体,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国之利器”。过去几十年,中国陆续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同步辐射装置、科学卫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022-10-17
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中期研究目标,并做出了包括发现带奇特量子数的奇特强子态、发现带奇异夸克的隐粲四夸克态、发现非矢量粲偶素的正负电子直接湮灭产生等多项非常优秀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
2022-09-26
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在正负电子湮灭中观测到了轴矢量粲偶素粒子cc1的直接产生,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9 (2022) 122001]上,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正负电子湮灭中发现轴矢量粲偶素粒子的直接产生。
2022-09-20
自旋极化的正电子在高能物理、材料物理和实验室天体物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目前,传统极化正电子源是基于Bethe-Heitler机制通过圆偏振伽马光或纵向极化电子轰击高Z固体靶实现的,但是单发的正电子产额只有飞库量级(10-15库仑),难以满足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所需的纳库(10-9库仑)以及极化正负电子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的要求。如何获得大电量和高密度的极化正电子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2022-08-17
6月22日和7月12日,中科院高能所加速器中心沙鹏等人在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分别对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两只650 MHz single-cell超导腔(1#腔和2#腔)进行了低温下的垂直测试(@ 2.0 K):两只超导腔的最大加速梯度分别达到了41.0MV/m和41.6MV/m;在40MV/m的加速梯度下,两只超导腔的品质因数(Q)分别达到了1.7E10和2.5E10;此外,在测试过程中,1#腔全程没有出现场致发射现象,2#腔则在37MV/m以上的高加速梯度下发生了轻微的场致
2022-07-14
魏龙代表主办方之一欢迎全国正电子谱学领域的专家参加本次会议,他介绍了CCAST面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发展历程,并回顾了CCAST对促进我国第一台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强流慢正电子束装置立项的支持,希望CCAST通过主办本次会议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