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新闻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在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的倡导下,基于SHINE高能强流极化电子束的粒子物理核物理平台建设研讨会在复旦江湾校区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聚焦于探讨利用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的电子束,建设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平台。会议邀请了全国相关领域20余位专家的参与。GeV能区的高能电子束在探测原子核内部结构、强子内部结构以及暗物质粒子性质等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SHINE作为我国新一代大科学装...
2025-04-20
欧洲粒子物理战略 2026 年更新版标志(图片来源:CERN)近日,欧洲粒子物理战略(ESPP)2026年更新版的投稿阶段已正式结束,共收到来自全球物理学界的263份投稿。这些投稿覆盖了高能物理的多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从个人到国家层面的研究重点。专家小组将对这些投稿进行系统梳理,为6月23日至27日在威尼斯举行的全院公开研讨会做准备。欧洲战略秘书卡尔·雅各布斯(弗莱堡大学)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如此丰富多样的贡献,特别是国家层面的投入以及欧洲核子...
2025-04-18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室贾宇研究员与合作者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提出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研究新型量子干涉效应。该成果于4月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41901)。该研究聚焦于电子-正电子对撞机中双光子融合产生强子的过程,以双光子产生π介子对为基准过程,提出了一类全新的方位角相关观测量。研究发现,由于电子和正电子束流发射的准实光子具有强线性偏振特性,在横向动量依...
2025-04-12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理解宇宙运作方式开启了新窗口。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神秘场的存在,基本粒子通过与该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该过程受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支配。尽管该机制于1964年首次提出,但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不为人知的现象之一。为探索这一关键机制,物理学家需要大量高能粒子碰撞数据。展示一个候选事件:通过矢量玻色子散射产生两个W+玻色子,随后它们衰变为两个μ子和两个&m...
2025-04-12
近日,物理学家针对大气中μ子(一种不稳定基本粒子)数量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不符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这些μ子源于高能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认为,理论计算出现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低估了此类射线的能量。目前,宇宙射线的能量通常依据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规则和公式来估算,该模型描述了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然而,高能量下的新物理效应导致宇宙射线能量估计出现严重偏差,进而使得预期的μ子数量不准确...
2025-04-07
近日,一种利用增材制造(通常称为3D打印)构建塑料闪烁体探测器的新技术,正逐步展现其潜力,有望彻底改变高能物理学的探测器制造方式。这项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还显著缩短了构建时间,为粒子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研究人员开发的首个原型探测器名为SuperCube,已成功证明其能够跟踪宇宙粒子的轨迹,这标志着3D打印技术在粒子物理探测领域的一个里程碑。SuperCube的出色表现,预示着3D打印探测器在未来中微子科学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下一...
2025-03-15
近日,大亚湾合作组织进行的一项国际粒子物理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关于中微子振荡研究的计算。这一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世界中的反应堆反中微子异常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在研究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反中微子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实验记录到的反中微子数量少于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即所谓的反应堆反中微子异常。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国家研...
2025-03-03
在基本粒子物理学领域,一种被称为“反应堆反中微子异常”的神秘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现象出现在核反应堆中原子核衰变过程中产生的反中微子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实验记录到的反中微子数量少于各种理论模型的预测值
2025-02-26
在基本粒子物理(EPP)领域,科学家们过去70年的大部分成果都是在对撞机上获得的。然而,建造一个能量为1000 TeV的加速器在技术和财务上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回归太空成为物理学领域的一个主要趋势。太空中的粒子加速器产生的粒子能量远高于大型强子对撞机
2025-02-21
欧洲XFEL(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施)的研究人员与英国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牛津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合作,在寻找可能解释宇宙暗物质本质的假想粒子——轴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