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新闻
日本放射线影响学会对马立秋在日本工作期间主导的,而后延续至中国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及其本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项成果对于推动粒子束治疗法在抗癌转移方面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2022-10-25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玻色子赋予所有其他基本粒子质量,2012年LHC首次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2022-10-24
“我们的托卡马克装置其实就是在一个大型真空容器里面注满气体,然后把气体电离变成等离子体,再用强磁场把带电粒子控制住,让它在真空容器里面悬浮起来。”钟武律说,要让未来的托卡马克聚变堆运行,等离子体电流必须超过1兆安。
2022-10-21
电离辐射则包括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磁波,在足够强度下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粒子三兄弟a、β、γ是电离辐射中经常产生的三种粒子。
2022-10-21
通过利用NASA的成像X射线偏振探测仪(IXPE),天文学家们首次测量并绘制了来自一颗爆炸恒星残骸的偏振X射线。这些发现来自于对仙后座A的观测。仙后座A是一颗著名的恒星残骸。这些结果为年轻的超新星残骸的性质提供了新的启示,据悉,这些残骸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的传播速度。
2022-10-20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从第六届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APPS-DPP)年会开幕式传来喜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的龙婷博士被授予U30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她在托卡马克密度极限附近的粒子输运物理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2022-10-20
一颗放射性碘-125(I125)粒子的大小仅有4.5mm x 0.8mm,呈圆柱状(如下图),表面为钛合金外壳,在组织间易于滑动,里面塞着吸附碘125粒子的银棒,能够释放γ射线。
2022-10-18
近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发现了轴矢量粲偶素χc1(1P)的新产生方法,在历史上首次观测到正负电子湮灭直接产生非矢量粒子的过程,为强子物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2022-10-17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自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
2022-10-17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预测,磁子可以相互作用并合并形成新的准粒子。他们利用散射的中子在实际材料中寻找这些多个磁振子的“束缚态”。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