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西南片区首场多区联动的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盲演”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马强观摩演习过程
演习真实模拟某企业在运输放射源途中,在江津区境内不慎丢失一枚Ⅴ类放射源(铯-137)和放射性物质后,大渡口区、江津区、永川区三个区生态环境部门按照各自应急预案,分别开展放射源寻找和处置的过程,有效检验了区县生态环境部门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演习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主办,重庆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承办,生态环境部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组成专家组现场观摩点评。
与常规演习不同,本次演习全程采用“盲演”机制——不设预演脚本流程、不提前确定参演单位、不预设演习时间,前期的踩点和事故现场布置均由重庆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成立工作组单独负责。现场准备完毕后,由工作组从41个区县中随机抽取3个区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参演单位,在演习现场拨打参演单位应急值班电话后宣布启动演习工作。
三个区生态环境部门均能在接报后迅速完成应急响应,根据电话描述初步判定响应级别,启动相应应急预案,集结应急队伍并携带剂量监测仪、核素识别仪、铅衣铅帽等专业监测和防护设备紧急驰援事故现场。“我们突然接到应急演习的通知,都很意外,但是我们去年成立了应急支队,增强了应急力量,强化了日常应急准备训练,所以应急演习启动后,我们能够很快集结完毕,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伟说。
为真实检验应急处置队伍的应急监测及处置能力,本次演习采用真实放射源,并将演习地点设置在江岸的复杂地形上。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复杂情形下的处置能力,演习组现场出题,增加了未明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干扰。三个区生态环境部门处置队伍均能准确排除放射性物质的干扰,找到报告丢失的一枚放射源,并安全收贮。
真实放射源的使用和复杂化情形的布设,既能为应急处置人员揭开放射源的神秘面纱,又检验了他们的真实处置水平和效果。“我们是第一次面对真实放射源的应急演习,而且在寻源过程中遇到了放射性物质的干扰,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寻源颇费了一番周章,但是通过努力我们还是准确找到了。”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璐萤说。
本次演习采用全程直播方式,直播队伍在抽取参演区县后前往辖区生态环境部门“埋伏”准备,应急启动后,同步对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的所有处置流程开展直播,直播画面同步传往演习组现场和市生态环境局辐射事故应急指挥中心。专家组对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各区处置全流程进行评价。
三个区的应急处置队伍均建立了现场临时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应急人员规范执行放射源搜寻定位、辐射剂量监测、污染区域划界等关键程序,响应迅速、准备充分、防护到位、处置得当,在短时间内基本锁定深藏在江岸复杂地形的铯-137放射源,并出具最终监测报告。
演习完整覆盖“应急响应—应急监测—现场处置—终止响应”全流程,三个区均能独立完成事故处置,展现较强的综合应对能力。
演习结束后,专家组在现场召开点评总结会,对本次重庆市开展的多区同时响应、真真正正的“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逐一反馈每个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在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并对区县应急处置人员的疑惑进行解答。
参演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在交流中学习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在对比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短板弱项。“这样没有预告的演习,对我们检视自己的短板有很大的帮助,专家们的点评为我们完善预案、加强培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江津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吴松漾说。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马强同志指出,本次“盲演”是“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的延续,通过“真场景、真流程、真压力”全面检验区县级应急处置体系,有力提升辐射监测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对核与辐射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平战结合,持续强化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增强应急队伍快速响应处置能力、凝聚市区协作和区域合作合力,坚决防范化解核与辐射领域重大风险,为保障核与辐射安全、守牢美丽重庆建设安全底线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计划安排,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自2025年起将利用5年时间推动实现全市41个区县核与辐射应急演习“盲演”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