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全国信息最新版介绍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_v风楼阁信息平台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全国政协委员段旭如:聚变能商用,时间表有提前可能性

2025-03-10 09:47     来源:中国能源报     聚变能商用 核技术

“我国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位于国际第一方阵。”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 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此外,段旭如还表示,从目前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来看,估计2050年前后将实现聚变能商用,因此20—3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但也不排除随着高温超导、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个时间表在一定程度上有提前的可能性。

中国能源报: 在您看来,我国核聚变研发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近年来都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段旭如: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核聚变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自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来,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聚变科研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成了多座国际先进的研发平台,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位于国际第一方阵,与国际同步处于科学研究向实验堆工程验证过渡的关键阶段。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装置运行方面,国内当前规模最大、参数能力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运行,刷新了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运行参数纪录,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东方超环首次实现千秒级高约束模长时间放电,对于我国自主掌握托卡马克放电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聚变堆关键技术研发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聚变堆“点火”所需的外部加热技术方面,我国研发的射频负离子源中性束实现单级加速电压超160KV,平均束流密度超270A/m2,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在聚变堆涉核关键技术方面,我国ITER产氚包层系统率先通过了ITER设计评审,制造出全球首个全尺寸聚变堆产氚包层验证模块,率先完成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认证,并发布全球首项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继圆满完成ITER托卡马克主机安装第一阶段任务后,2024年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与ITER进一步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SMSA),成为目前ITER项目主机安装的唯一承包商,这极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为我国下一步自主建造聚变实验堆、示范堆奠定了基础。

中国能源报: 您曾预测,再过20—30年“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 ,这个时间表有提前实现的可能吗?

段旭如: 核聚变能源的实现时间表是否会提前,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监管法规等。当前,核聚变能研发正处于科学实验迈入实验堆工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而要实现聚变能源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这包括聚变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聚变堆耐辐照抗高热负荷材料、氚自持三大关键技术与挑战,以及聚变堆核安全、聚变堆热电转换等问题。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聚变堆工程发展路径,有助于充分释放技术风险,是核能走向能源应用的客观规律。

从目前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看,估计2050年前后将实现聚变能商用,因此20—3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但也不排除随着高温超导、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个时间表在一定程度上有提前的可能性。

中国能源报: 目前国内参与研发资源较多,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加快核聚变产业高质量发展?

段旭如: 可控核聚变是前沿颠覆性科技,具有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特点,需要跨学科合作、长期积累和持续稳定投入。我国开展核聚变能研发已有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通过深度参与ITER计划及我国政府对核聚变能源开发的重视,国内一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在核聚变装置科研、工程建设、聚变实验堆部件制造及大科学工程管理等方面培养了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积累了经验。

核聚变作为能源领域的未来产业备受市场关注,除了长期深耕该领域的相关科研机构、中央企业、高校,近年来国内部分民企以及社会资本也积极参与核聚变技术研发。然而,面对实现核聚变能源应用所亟待解决的一批关键技术挑战,如聚变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聚变堆材料以及氚自持等,我国现有储备,无论是人才还是研发资源尚不足以应对,还需新建一些工程难度大、投资高的关键研发平台。

这需要国家统筹布局,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协调好现有优势科研团队力量,有效集中人才与资源集智创新。要利用好中央企业集团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依托企业在工程设计、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赋能优势,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打通科研机构、企业等构成的创新链存在的“堵点”。要发挥好民营资本在产业孵化、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加快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此外,要不断探索优化协同范式,打造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商业资本积极参与和投入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开放包容、鼓励原创的新局面,共同促进我国核聚变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

韩美启动钠冷快堆核心技术联合研究项目

当地时间27日,韩国原子能研究院宣布,为确保未来核电技术竞争力、强化韩美战略合作,该院与美国能源部(DOE)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ANL)已于24日启动新的联合研究项目,聚焦开发钠冷快堆(SFR)先进建模、仿真和验证核心技术。钠冷快堆(SFR)采用液态钠替代水作为冷却剂,凭借高热效率与高稳定性,被视为下一代反应堆的领先类型之一。此次联合研究旨在整合双方技术优势。韩国原子能研究院具备可精确分析、验证钠冷快堆内部现象的实验基础设施(STELL... 2025-04-28

专家论道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

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说。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以《核能双擎: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为主题,邀请了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界人士共同研讨裂变(小型堆)与聚变的协同关系,探索如何统筹裂变与聚变资源,形成核能创新合力。从实验装置到聚变实验堆、工... 2025-04-28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 10台机组

4月27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记者多方了解,此次核准的项目具体为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福建霞浦压水堆1、2号机组,山东海阳三期工程,广东台山二期工程,广西防城港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机组。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兜牢核电安全保障网。据了解,台山核电项目、防城港核电项目... 2025-04-28

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4月24日至25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先进核能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年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60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核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进行深入研讨。中核集团、中国核学会、四川省科技厅、双流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姚刚致辞,院长、党委副书记唐传宝主持开幕式。姚刚表示,过去一年,在上级部委的关心指导下,在中核集团党组... 2025-04-27

加拿大探索林业废弃物生产清洁核能新路径

近日,加拿大核实验室(CNL)、纳米泰拉科技先进材料公司(NanoTerraTech)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研究人员携手,通过独特的合作研究伙伴关系,探索利用林业废弃物生产清洁核能的可能性,致力于开发适用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等先进核技术的可持续生物碳材料。此次研究意义重大,不仅为解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森林中大量需清除的地表废弃物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预防野火发生,还为这些废弃物提供了一种替代焚烧的处理方案。同时,该研究可减少... 2025-04-27

国际招标
阅读排行榜